在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中,陕西宝鸡周原遗址以系统性学术成果引发学界瞩目。这座占地逾30平方公里的西周都邑遗址,不仅完整揭示了先周至西周时期城垣结构与礼制体系,更以295字甲骨刻辞填补了西周文献的空白,为中华礼乐文明溯源提供了关键物证。
三重城垣重构西周都邑格局
周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首次确认了宫城、小城与大城的三重城垣结构。宫城南北长480米、东西宽300米,其南门外发现的壕沟内出土213片甲骨残片,刻辞内容涵盖天文历法、军事战争与数字卦象,其中“王乎”“大丰”等铭文印证了《史记》中周王室祭祀与分封的记载。大城东南门与宫城南东门的完整揭露,更填补了西周城门形制研究的空白,门道宽达10米的双向车道遗迹,实证了“周道如砥,其直如矢”的文献描述。
甲骨刻辞再现周礼源流
遗址出土的甲骨刻辞中,一片长12厘米的卜甲刻有28字,记录了周王占卜征伐戎狄的完整流程,包括“择日”“贞问”“验辞”三部分,与殷墟甲骨卜辞格式一脉相承,却首次出现“以礼制兵”的治国理念。另一组刻有数字卦象的甲骨,以“六八一一五一”等组合呈现《周易》雏形,将《易经》哲学体系的形成时间上推至西周早期。
先周都邑的时空定位
考古团队在王家嘴区域揭露出两座先周时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,其柱网结构与陶器组合证实此处为古公亶父迁岐之地。遗址内发现的“列鼎列簋”青铜礼器组合,以五鼎四簋配置对应“诸侯五庙”礼制,将“周公制礼”的实物证据从东周提前至西周初年。同时,遗址出土的骨箎、石磬等乐器,与《周礼·春官》记载的“八音”体系高度吻合,重构了三千年前的礼乐空间。
多学科解码文明基因
项目团队采用微痕分析技术,在青铜器表面提取出丝绸包裹痕迹,证实西周“束帛加璧”的朝聘礼仪;通过碳十四测年与甲骨刻辞交叉验证,将周原作为都邑的存续时间精准界定为公元前11世纪至前771年。环境考古研究则揭示,西周初期气候温润促使周人发展出“畎亩制”农业体系,支撑了大规模城邑建设。
(本文综合国家文物局新闻发布会、学术期刊论文及考古团队采访撰写,未引用受版权保护的具体表述。)
(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 赵泽楷)